党中央在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的历史方位下,持续把警示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旨在通过以案说法、以案示警、以案促治,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筑牢思想防线,增强拒腐防变的政治自觉、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,警示教育不仅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,更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一、深化警示教育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
当前,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,社会经济深刻变革,利益格局深度调整,党员干部面临的诱惑和考验增多,与此同时,腐败问题仍呈现出顽固性、复杂性、隐蔽性等特点,少数干部在权力面前失守底线,造成严重政治影响和社会危害,在此背景下,党中央高度重视以案为鉴、以案明纪,通过持续深化警示教育,引导党员干部知敬畏、存戒惧、守底线。
警示教育不仅关乎党内治理,更关乎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巩固,现实表明,只有不断加强警示教育,才能提升党员干部纪法意识,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,有效防范风险隐患,维护党和国家长远发展。
二、警示教育的主要做法与创新路径
(一)坚持案例剖析,发挥震慑作用
警示教育的核心在于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,近年来,党中央坚持把查处的典型案件作为教材,通过集中通报、警示教育片、专题剖析会等多种形式,深挖案件背后的思想根源和制度漏洞,典型案例不仅让党员干部直观感受到违法违纪的惨痛代价,也让纪律和法律真正“长牙带电”。
(二)加强分层分类教育,提升针对性
不同层级、不同岗位、不同领域的党员干部,所面临的廉政风险各不相同,党中央在警示教育中注重分类指导,针对领导干部、年轻干部、重点领域人员制定差异化的教育方案,尤其是针对年轻干部,通过案例讲解、廉政谈话、廉政文化浸润等形式,引导他们扣好廉洁从政的“第一粒扣子”。
(三)注重融入日常教育,构建长效机制
警示教育不仅是“突击式”的活动,更应成为常态化、制度化的重要环节,党中央不断完善警示教育制度,将警示教育纳入党委(党组)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、干部培训课程、民主生活会等各类党内政治生活,推动警示教育由“突击应急”向“常态长效”转变。
(四)利用数字化手段,增强传播力与感染力
信息技术发展为警示教育创新提供了新路径,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积极运用数字平台,制作廉政短视频、动漫微课堂、在线警示教育课等,增强教育的趣味性和传播广度,通过数字化手段,警示教育不再局限于封闭场所,而是延伸到网络空间,覆盖更广泛的党员群体。
三、深化警示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
(一)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统一
少数单位和党员干部对警示教育仍存在应付思想,认为这是“上级的任务”,缺乏内在动力,应进一步强化主体责任,将警示教育纳入党建工作考核,督促各级党组织把警示教育摆在重要位置。
(二)内容形式亟需不断创新
部分警示教育仍停留在“材料堆砌、说教式灌输”的层面,缺乏针对性和感染力,难以触及党员干部思想深处,应加大案例剖析深度,结合干部成长轨迹、家风家教等因素,增强教育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冲击,同时,应注重情景模拟、角色扮演、互动式教学等方式,提升教育的吸引力。
(三)效果评估机制尚需健全
目前,警示教育多以活动开展数量为衡量标准,缺少对实际效果的科学评估,应建立量化与质化结合的评估体系,通过问卷调查、个别访谈、案例回访等方式,动态掌握警示教育的接受度和转化度,真正实现以教育促整改、以教育促清廉。
四、筑牢思想防线是根本目标
从根本上看,警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,只有在思想上筑牢“防火墙”,在心理上形成坚强“免疫力”,党员干部才能真正做到忠诚干净担当,新时代警示教育不仅要聚焦“案”,更要聚焦“人”,通过持续、精准的教育引导,让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
警示教育更应与党性教育、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,把思想防线筑牢在党员干部心里最深处,通过丰富的教育形式、鲜活的案例素材和生动的情感体验,增强党员干部对腐败的警惕与厌恶,激发其干事创业的正能量,唯有如此,才能形成“不敢腐、不能腐、不想腐”的深层次共识与自觉。
提示:警示教育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,不仅关乎党风廉政建设,更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,只有坚持问题导向、创新方式方法、完善长效机制,才能不断提升警示教育的实效,助推党员干部筑牢思想防线,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