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热点新闻,梳理天下新闻趣事!

什么是腹膜外剖宫产术

时间:2025-05-12 18:01:17

来源:今日热点新闻

关键词:什么,腹膜,外剖,产术

  腹膜外剖宫产术(extraperitoneal cesarean section, ECS)是指在剖宫产手术中,通过避免切开腹膜腔,绕过腹腔进入子宫下段实施胎儿娩出的一种剖宫产方式,该术式最初由Crichton于1909年提出,因其对腹膜腔干扰较小、术后恢复快、感染风险低,在特定临床条件下具有重要意义。

  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

  适应证包括:

    ①、产妇合并盆腔感染、腹腔感染,如结核性腹膜炎、慢性盆腔炎;

    ②、既往腹部多次手术,特别是多次剖宫产史,存在严重腹腔粘连风险;

    ③、高度怀疑腹腔粘连、需避免腹腔暴露者;

    ④、有感染传播风险的疾病,如艾滋病、乙肝病毒载量高等,以减少术中腹腔暴露感染。

  禁忌证包括:

    ①、子宫高度后倾、低位子宫难以经腹膜外显露下段;

    ②、骨盆畸形或胎儿位置不利于经腹膜外娩出;

    ③、急诊剖宫产中需迅速娩出胎儿,无法耐受较长操作时间;

    ④、子宫下段发育不良,无法安全建立切口者。

  手术方法与操作步骤

  1. 术前准备

  术前与常规剖宫产一致,需完善血型交叉、血常规、感染指标检查,做好胎儿评估及麻醉准备,术者需熟悉腹膜外解剖层次。

  2. 麻醉方式

  一般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或硬膜外麻醉,必要时可使用全身麻醉,依据产妇和胎儿状况决定。

  3. 手术切口与解剖层次

    ①、皮肤切口一般选择耻骨联合上横切口;

    ②、切开皮下组织及腹直肌前鞘后,分离腹直肌间隙,暴露腹直肌;

    向下钝性分离膀胱周围间隙,避开腹膜,进入耻骨后腹膜外间隙

    ④、避开腹膜后,小心钝性推开膀胱,显露子宫下段;

    ⑤、选择合适部位行横向子宫切口,切开胎膜,娩出胎儿;

    ⑥、胎盘娩出后进行常规子宫切口缝合。

  4. 术中要点

    ①、分离腹膜时避免锐性操作,防止误伤腹腔脏器;

    操作中需精准掌握腹膜与膀胱反折的解剖关系

    ③、切开子宫下段前,必须确保未误入腹腔;

    ④、胎儿娩出过程要注意保护宫腔、减少牵拉和出血。

  腹膜外剖宫产的优势

  1. 减少腹腔干扰与并发症

  由于手术未打开腹腔,能显著减少术中肠道暴露、气体进入、腹腔污染等并发症,术后腹胀、肠麻痹、肠梗阻等发生率较低,更利于产妇早期恢复。

  2. 降低感染传播风险

  该术式在处理感染性疾病的产妇(如艾滋病、乙肝高病毒载量者)中,能有效隔绝腹腔与外界污染源接触,降低术中病毒播散风险。

  3. 适用于腹腔多次手术者

  对于多次剖宫产或其他腹部手术史产妇,术中避免再次切开腹膜可减少粘连剥离及相关出血风险,保护脏器完整性。

  术式局限性与潜在风险

  1. 解剖要求高

  手术路径依赖清晰的解剖层次,术者需具备丰富解剖知识与操作经验,初学者易误入腹腔或误伤膀胱。

  2. 操作时间较长

  腹膜外途径解剖复杂,耗时较传统剖宫产略长,不适用于紧急需快速娩出胎儿的情况,如严重胎儿窘迫。

  3. 子宫下段发育差者难以施行

  如未足月妊娠、胎头未衔接等情况下,子宫下段难以充分显露,手术空间狭小,增加术中操作困难与风险

  与传统剖宫产术比较

项目腹膜外剖宫产术传统腹膜内剖宫产术
腹腔干扰明显
肠道暴露
感染风险相对较高
手术时间略长较短
技术要求常规
适应证特殊感染、粘连严重普遍适用

  术后恢复与护理

  术后护理遵循剖宫产基本原则,但因无腹腔干扰,产妇恢复胃肠功能更快,多在术后24小时内可进流质饮食,感染控制风险低,一般不需使用广谱抗生素,减少耐药菌风险,应监测宫缩、出血及尿潴留等常规并发症。

  临床应用前景

  尽管腹膜外剖宫产在国内外推广不广泛,但在特定产科感染病、腹腔粘连重、术中感染风险高的病例中,该术式提供了更为安全有效的手术选择,随着产科手术微创理念的发展,以及对母婴安全要求的提高,腹膜外剖宫产有望在特定人群中推广应用

  结语

  腹膜外剖宫产术是一种具有明确适应证、操作要求高、临床价值突出的剖宫产方式,其通过避免打开腹腔,有效减少术中并发症、促进术后恢复,特别适用于特殊感染与多次腹部手术史的产妇,但由于术式复杂性高,对术者经验要求较大,需加强术式培训和临床规范化操作,方能实现其安全、广泛的临床应用。

本站部分内容仅供参考所用。如您有相关需求,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