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朝补子样子|官服补子图案区分

  • 服饰
  • 作者:
  • 点击:
  • 更新:2022-11-21 18:07:42

  清朝补子样子|官服补子图案区分

  补子,简称为“补”,亦可称“胸背”或“官补”, 是明清时期在官服胸前或后背上织缀的一块圆形或方形织物。根据官位不同,纹样形式亦不同。文官的补子图案用飞禽,武将的补子用猛兽。“补服”的得名也源于这块补子。明代补子一般为4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,清代有所缩小,3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或圆形。

清朝补子样子|官服补子图案区分

  不同等级的官员补子的图案不同,而文官和武官的补子又不相同。文官补子的图案用飞禽,武官的补子用禽兽,在唐朝以前,看官员品级高低,主要是看官员所穿的官服颜色和饰佩数量;到唐武则天时,开始在官服绣以不同的禽兽图案来区分官员品级高低,以后的五代十国、宋、元等朝代,以补子区分官员品级高低,还不是很规范很普遍,直到明清两朝,官服绣补子成了定制,成了明清官服装饰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。

  补子的来源时间

  官服补子的根源要追溯到唐代武则天统治时期,《旧唐书·舆服志》有武则天以袍纹定品级的记载:“延载元年(694年)五月,则天内出绯、紫单罗铭襟、背衫,赐文武三品以上:左右监门卫将军等饰以对狮子,左右卫饰以对麒麟,左右武威卫饰以对虎,左右豹韬卫饰以对豹,左右鹰扬卫饰以对鹰,左右玉钤卫饰以对鹘,左右金吾卫饰以对豸,诸王饰以盘石及鹿,宰相饰以凤池,尚书饰以对雁。”唐太和六年(832年)又规定三品以上服鹘衔瑞草、雁衔绶带及对孔雀绫袄。这些纹饰均以刺绣,按唐代服装款式绣于胸背或肩袖部位

清朝补子样子|官服补子图案区分

  明代的补子织造方法

  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,为了严格官员的品级区分,受蒙元官服影响,开始在各级官员官服上用补子。清朝入主中原后,延袭了明朝的官服补子制度。具体清朝官服补子分文武各九品图案,其中文官一品为仙鹤补,二品为锦鸡补,三品为孔雀补,四品为云雀补,五品为白鹇补,六品为鹭鸶补,七品为鸂鶒补,八品为鹌鹑补,九品为练雀补;武官一品为麒麟补,二品为狮子补,三品为豹子补,四品为老虎补,五品为熊补,六品为彪补,七品、八品为犀牛补,九品为海马补。

  清朝与明朝官员服饰补子区别

  清朝官服的补子与明朝也有一定区别。明代补子织在大襟袍上,所以补子前后都是整块;而清朝补子是缝在对襟褂上的,因此后背为整块,前胸则都在中间剖开,成两个半块。明代补子以素色为多,底子大多为红色,上用金钱盘成各种图案,五彩绣补较少见;清代补子大多用彩色,底子颜色很深,有绀色、黑色和深红等。

清朝补子样子|官服补子图案区分

        明代补子四周,一般不用边饰,清代补子都装饰有花边。明代有些文官的补子常织绣一对禽鸟,而清代的补子都绣单只禽鸟。因此从外形上看,明朝的官服更装重明朗得体,清朝的官服更阴沉花多不鲜。清朝后期,朝廷败政困难,本绣有金线花边的官服补子,只能用普通线织饰,显得破敝无光,更显难看。再者清朝入主中原,要求剃发易服,都让穿上满族服饰,但清朝又在官服补子上延袭明朝服饰图案,搞得不伦不类,再加头上装有花翎、朝珠等,搭配不和谐,又官服多黑色,让人看了总觉得死气沉沉,难怪被称为“僵尸服”了。还有一点,那就是清朝末年,西方文化大量传入中国,西方人的穿着打扮,西装革履,得体恰切,相对比清朝官员的长袍大褂,长辫顶戴,更显愚昧落后,与时代格格不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