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当前医疗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,电子病历(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, EMR)作为医疗数据管理的重要载体,正逐渐成为医院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本文围绕“医院病历电子版如何查询”这一主题,从电子病历的概念、管理流程、查询路径、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建议四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,为医疗工作者及信息管理人员提供实用参考。
一、电子病历的基本概念与发展背景
电子病历是指以电子方式记录、保存和管理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全部健康信息的系统化记录,它涵盖患者的基本信息、诊断结果、治疗方案、检查检验报告、住院记录等,与传统纸质病历相比,电子病历具有信息可追溯性强、检索便捷、数据共享高效等优势。
随着“互联网+医疗”战略的推进,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建设,包括卫生健康委对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的分级评价、电子病历信息标准的统一规范等,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其病历电子化的实现程度。
二、医院病历电子版的管理流程
电子病历的生成和管理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:
病历创建:由接诊医生在信息系统中输入患者相关诊疗信息,系统自动生成电子病历。
信息整合:将检查、检验、药品处方等数据通过接口统一集成至电子病历中。
归档与保存:出院后由病案管理科或信息科对病历进行审核,审核合格后归档。
权限管理:医院对电子病历的查阅、修改、复制等权限进行严格设置,确保数据安全。
数据调阅:医护人员、患者或第三方在合法授权情况下可进行病历调阅。
三、电子病历的常见查询方式
目前查询医院病历电子版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:
1. 医院内部信息系统查询
医院内部医生或医务人员可通过医院信息系统(HIS)、电子病历系统(EMR)、临床数据仓库等平台进行病历查阅,操作一般需通过身份认证,并按照岗位权限范围查看病历内容。
重点:医院对内部查询设置权限分级,确保敏感信息在授权范围内使用。
2. 患者通过院内服务终端或App查询
多数大型医院提供患者服务终端、自助机或官方App,通过实名认证后,患者可以查询本人历史病历、检查检验报告等信息。
重点:部分信息如出院小结、诊断书可下载PDF版,便于保存和打印。
3. 微信公众号/小程序平台查询
部分医院将服务功能延伸至移动端,患者关注医院微信公众号或使用医院小程序后,在完成实名认证和绑定就诊卡后可查询:
①、门诊病历记录
②、住院信息
③、检查报告与检验结果
④、电子发票和电子处方
4. 线下申请调取电子病历复印件
如需完整电子病历复印件,患者可持有效证件前往医院病案管理部门申请,部分医院也支持在线申请邮寄病历副本。
重点:此方式适用于医保报销、法律诉讼、转诊等用途,申请时需提交申请表、身份证明等材料。
四、当前电子病历查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
尽管电子病历普及率不断提高,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诸多挑战:
1. 信息孤岛问题未彻底解决
由于各医院信息系统架构不同,数据标准不统一,跨院共享电子病历仍存在困难,患者在不同医院就诊后形成的病历数据难以整合,影响连续性诊疗。
2. 患者查询权限受限
出于信息安全考虑,不少医院对患者开放的病历内容有限,且缺乏统一展示平台,用户体验不佳。
3. 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
电子病历涉及大量敏感信息,如权限管理、身份认证、访问日志记录不严,易发生数据泄露风险。
4. 病历结构化程度不高
部分医院仍存在大量以自由文本形式输入的病历内容,影响数据挖掘和自动化分析。
五、提升电子病历查询效率的优化建议
为解决上述问题,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:
1. 推进区域医疗信息互联互通
加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,推动电子病历数据在辖区内各医疗机构间的有效对接与共享,提高跨机构查询效率。
2. 建立统一的病历查询门户
整合院内外查询通道,建设统一病历服务平台,使患者可通过一个入口完成多院病历调阅、报告查询等功能。
重点:统一入口便于患者跨机构就医时了解完整病史,提升诊疗效率。
3. 强化信息安全管理机制
完善身份识别、多因素认证机制,设置访问日志监控系统,并制定数据访问审计制度,确保病历数据在合法授权范围内流转。
4. 推进病历结构化录入
在医生书写病历过程中引入结构化模板,引导其规范填写,提高数据可读性与可分析性,利于查询系统精准定位信息内容。
5. 患者授权机制标准化
明确患者信息授权查询的法律依据与程序,允许患者通过电子签名授权医生或他人查询其病历,促进信息合法合理使用。
六、结语
电子病历作为现代医院信息化的重要载体,不仅改变了传统病历管理模式,也为医疗服务效率与质量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,完善电子病历的查询机制,不仅是技术问题,更是制度与服务体系协同建设的体现,未来,随着技术标准统一、数据结构规范化及政策制度的进一步完善,电子病历将更好地服务于医疗质量提升、患者权益保障及健康大数据的合理利用。